“十四五”期间,黑龙江哈尔滨烟叶公司循着现代烟草农业的航向,聚焦农机农艺融合发展,以“全程机械化”与“亩均用工大幅下降”解决“雇工难、雇工贵、劳动强度大”的难题。如今,烟田整地、移栽、采收的关键环节上,“新农机”的铁臂正挥走烟农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苦累,在黑土地上织就出减工降本、提质增收的新图景。
整地起垄“双旋+北斗”,一犁耕出好底子

采编一体机开展作业
春日的望奎烟区,泥土的气息混着新翻的清香。烟农老李指尖抚过笔直如线的垄体——饱满的弧度里藏着均匀的基肥,这是过去不敢想的“标准活儿”。
“以前整地、起垄、夹肥得三趟折腾,雇人雇机器花不少钱,宽窄不一致、垄还不直。现在这双旋起垄整形机,一趟过去啥都齐活!”
这台“田间巧匠”正是哈尔滨烟叶公司推进烟叶生产标准化与机械化的结晶。2022年公司委托专业机械厂,结合烟叶生产整地作业特殊需求,历经三年持续改进完善,成功研制起垄宽窄可调的双旋起垄整形机。在装备北斗导航大机车的带动下,双旋装置就像灵活的双手,将旋耕、起垄、夹肥3道工序揉成“一次性”作业。烟农们不再在田间来回奔波,作业效率翻倍,起垄合格率更是达到100%。那些笔直的垄体如五线谱般铺展,为后续的精准灌溉、保墒抗旱埋下了“丰收”的伏笔。
烟株移栽“舟”行碧垄,一船载来新绿意
暮春的绥化烟田,少了往年“弯腰栽烟人如织”的忙碌,多了几分“轻舟过垄绿相随”的诗意。一台台“船式”移栽机在垄间滑行,载苗车箱体后拖着的“小船舱”里,专业化服务队员王大姐正轻松投苗:“以前栽烟是‘弯腰弓背一整天,直起腰来眼发花’,花大价钱雇人也不愿意来,现在坐‘船’上干活,指尖轻放烟苗,机器自动刨坑、浇水、覆土,咱8个人一天能栽60亩!”
这台为烟叶生产量身定制的“移栽神器”,把栽烟的“苦差事”变成了“轻松活儿”。
为了摆脱弯腰栽烟的“固有模式”,哈尔滨烟叶公司与省烟草科研所合作,成功研制可装4层苗、载3个人兼具刨坑和施肥功能于一体的“船式”移栽机,2023年开始全区推广使用。
统计数据显示,每个专业化服务队使用一台“船式”移栽机,少雇3人,每天多栽15亩,每亩节省11元,破解了栽烟时期“一工难求”的困局。移栽机还能精准控制株距与栽苗深度,让烟株成活率达到96%以上,那些挺立的新绿,正为烟株均衡生长、烟叶提质攒着劲儿。
采收编烟“一机”联动,一械织就增收网

烟叶采收转运
以往烟叶采收季的肇州烟田“抱烟编烟累弯腰”,如今已是“机器协同效率高”。为了打破采收环节无机可用的瓶颈,2021年哈尔滨烟叶公司成立创新工作室,与省科研所、高等院校合作研发高地隙采编一体机。它就像一个“田间移动工厂”,集采收、编烟功能于一身,编烟台、烟夹子各司其职,烟叶采收后直接上夹、暂存,再也不用人工抱运。“以前15亩烟,9个人得干8小时,现在加上一台运输车,4小时就能搞定,烟叶还很少有损伤!”烟农老张翻着烤后烟叶,眼里透着亮。
这台机器不仅让作业效能翻倍,最让烟农惊喜的是,它取消了传统作业车道,每20亩烟田就能多出2亩种烟,土地使用率高了,还增收近300公斤烟叶,“减损耗、提品质、增收入”的账,在烟农的眉梢上写得明明白白。
探索并未止步于此,哈尔滨烟叶公司依托创新工作室,先后研发推广了刨坑机、覆膜机、培土机等专用机械,烟叶生产初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。烟田植保时,无人机如蜂群穿梭,一台抵10个人工,喷施精准到“株株沾匀”;烘烤环节里,智能设备握着“温湿度密码”,烘烤损失率稳步下降的同时,烟农再也不用整夜守着烤房“看火调温”,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控烘烤进度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以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为纽带,让“新农具”成为烟农的“好帮手”,机械化作业率提升近20个百分点,亩均用工降至11个以内,整地、覆膜、中耕、植保已实现100%机械化,移栽环节机械化率也突破55%,让烟农“轻松种烟”从愿景变为现实的同时,达到了作业标准、作业效率、烟叶质量“三个提高”的良好效果。
展望未来,公司将继续深耕烟草农机研发与推广,把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到机械化设备上,推进专用机械向自动化、智能化方向延伸,让更多智能机械扎根烟田,以科技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,为烟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,欢迎转载











发表评论